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4月8日,川渝南北大道三期正式通车,成为重庆中心城区首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城市快速道路,广安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这条历经三年打通的连接川渝、贯通城乡的主动脉,不仅成为川渝共下“一盘棋”的生动写照,更在时间年轮中,浓缩着双城经济圈加速崛起的时代轮廓。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四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巴蜀大地开启一段从开局起步到全面提速的奋斗历程,演绎着川渝携手、双城共进的发展跃迁史,唱响了属于新时代的西部“双城记”。
产业发展见速度
一张“白纸”变身川渝生物医药产业重要阵地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国际生物城,看到处处是项目建设、研发生产、合作洽谈的火热景象。
几年前,这里几乎就是一张“白纸”。
“2019年前,这里叫巴南木洞沿江开发区,是一个以服装加工、精细化工等为主的低端工业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累计引进生物医药项目120个、产能规模超1000亿元。
2019年,重庆支持木洞沿江开发区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着力打造川渝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承载地。
特别是2020年,搭乘双城经济圈的东风,重庆国际生物城加速驶入快车道。
比如,美莱德生物有限公司就因向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某重点疫苗研发企业提供疫苗药理毒理学检测服务,成为首家接收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科技创新券的重庆企业。
“目前,公司每年有上千万元的业务收入来自与成都医药企业的合作项目。公司还与四川大学华西附二院合作,为新药研发提速3至5个月。”美莱德生物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并非川渝生物医药企业牵手的个案。
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与四川打造飞地型“产业链”,百亚股份等渝企与成都超百家企业建立研发供应链。2023年底,重庆国际生物城在研前沿领域创新药物达到57个,9价HPV疫苗、抗体药物、胰岛素等众多产品填补全市及国内空白。
除了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壮大,川渝现代产业体系也加速构建,助力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当前,重庆汽车产量排名全国第二,智能手机产量预计占全国6.7%,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服务西部10省(区、市),重庆消费金融公司和网络小贷规模居全国第一。
此外,现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双城经济圈持续“上新”,演绎脱胎换骨的“变装”奇迹。
目前,川渝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通道达21个,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钢结构工程、第四跑道主体工程有序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加快建设,巴蜀大地正合奏一曲奋进之歌。
随着双核联动、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深入推进,双城经济圈向上攀升的合力不断激发。
2023年,重庆主城都市区GDP超2.3万亿元、增长6.0%,渝西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26.5%,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持续突破,区域经济格局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上强度
累计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161个
3月19日,走进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新装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目前,项目外立面装修基本完工,预计9月底正式亮相。”重庆科学城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房建工程部(工程一部)部长苏传奇告诉记者。
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首批产业楼宇项目,拔节向上的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也是川渝共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基地的一个缩影。
作为双城经济圈重要落地之作,2020年9月11日,科学谷等7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西部(重庆)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
四年光景里,一大批科研院所加速聚集,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座科学之城正在崛起。
随着西部科学城不断刷新“进度条”,成渝双城共进也渐入佳境。
“这台外形不起眼的‘黑盒子’,可是个不能小看的家伙。”在西部科学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微波毫米波系统团队技术负责人牛中乾说。
“这是一台太赫兹全固态8K超高清无线通信系统,已运用于2023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事转播中。”牛中乾透露,目前,成渝正合力推进毫米波太赫兹射频技术研发,为6G商用作准备。
此外,西部科学城上万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已实现开放共享,两地联合实施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过160项。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川渝两地一步一个脚印把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推上新台阶。当前,重庆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川渝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16个。
勇往直前、闯关夺隘,依托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不断突破,川渝打开科创新局面。目前,川渝实施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161个,集聚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创新成果,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等取得全国乃至全球性首创突破。
怀揣梦想、奋力前行,川渝科技成果转化能量正充分爆发,汇聚科技型企业近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两地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改革开放有深度
今年前两月成渝合开中欧班列超650列,居全国第一
车轮滚滚,汽笛长鸣。
3月29日,中欧班列(成渝)中国重庆—德国杜伊斯堡发车,满载着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日用百货等货物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发出,驶向1万余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这队驰骋欧亚大陆的“钢铁骆驼”,无疑成为成渝协同开放的重要例证。
但在4年前,中欧班列能统一品牌对成渝而言着实难以想象。
“彼时,全国各地为争夺中欧班列有限的客户资源,难免无序竞争,浪费不少资源。”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1月1日,重庆、成都同时发出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标志着首个由两个城市共同运营的中欧班列品牌诞生,也是双城经济圈在“十四五”开局首日迈出的重要一步。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事实证明,高效务实的合作让川渝改革开放力量澎湃而来。
数据显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实现逆势大幅度增长,开行量超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30%。
2024年前2个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班列超650列,运输箱量超7万标箱,双双交出全国第一的成绩单。
事实上,地处西南内陆的川渝地区受制于不沿边、不靠海的地理条件,对改革开放的渴望热烈而坚定。
借势双城经济圈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川渝如同触发内陆开放的“总开关”,“开放因子”疯狂生长。
合力运营中欧班列(成渝),稳定运行49条线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辐射全球120个国家;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推动长江水道进出口通关便利化……
从蜀道之难到多式联运,从“不与秦塞通人烟”到构建畅达全球的开放通道,川渝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梦想终于“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时,依托开放平台能级的不断跃升,川渝闯出了一片开放新天地。
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快建设,12个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商事登记领域与香港信息贯通在内陆城市中率先实现,内陆开放门户正变成现实。
此外,重点领域改革让内驱力与创造力得以相遇,双城经济圈开启势不可挡的加速迭代。
眼下,两地联合推进成渝外债管理便利化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支持企业参与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总额达到21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占西部地区的50%左右。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双城经济圈的美好明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让人充满想象。
巴蜀大道如砥,川渝行者无疆。